活細胞動態熒光時間序列觀察是生命科學研究中解析細胞動態過程的核心技術手段,通過對活細胞樣本進行定時、連續的熒光成像,可記錄并分析細胞或亞細胞結構隨時間的動態變化。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介紹:
技術核心要求
低光毒性與低損傷:活細胞對光照敏感,長時間高強度熒光激發會導致細胞損傷。因此需采用低強度激發光,選擇光穩定性好的熒光探針,如 GFP、mCherry 等,同時搭配高靈敏度相機,在弱光下仍能捕捉清晰信號,減少曝光需求。
時間分辨率與長時程平衡:時間間隔需根據研究對象調整,快速過程如細胞鈣瞬變可能需要毫秒級間隔,而緩慢過程如細胞分裂可設為分鐘級間隔。總觀察時長可能從數小時到數天,需保證細胞培養環境穩定。
空間分辨率與視野覆蓋:需平衡放大倍數與視野大小,高倍鏡適合觀察亞細胞細節,低倍鏡適合觀察群體細胞行為。部分系統支持自動載物臺移動,可對多個視野進行時間序列成像。
關鍵設備與配置
顯微鏡系統:倒置熒光顯微鏡是主流選擇,便于放置細胞培養皿 / 孔板,且支持活細胞培養裝置集成。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適用于厚樣本的三維動態成像,可減少背景熒光干擾,提升深層信號清晰度。
成像相機:需高靈敏度相機,如背照式 CMOS 或制冷 CCD,以減少熱噪聲,適合弱熒光信號。同時,相機應具備快速成像能力,全局快門相機可避免運動模糊,幀率需匹配時間間隔需求。
環境控制裝置:活細胞培養艙可維持 37℃恒溫、5% CO?濃度和濕度,確保細胞在觀察期間保持活性。防振動平臺可減少外界振動導致的圖像漂移,保證長時間成像的穩定性。
軟件與分析工具:時間序列采集軟件需支持自動定時拍攝、焦點鎖定、多通道成像等功能。數據分析功能包括動態追蹤、信號強度量化、圖像去漂移 / 去模糊等。
實驗流程
樣本制備:將目標細胞接種于玻璃底培養皿 / 孔板,根據實驗需求轉染熒光探針或孵育熒光染料。確保細胞狀態良好,避免污染,調整培養液至適宜 pH。
系統設置:進行光路校準,調整熒光濾光片組,對焦并設置視野。優化成像參數,在信號清晰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曝光時間,根據實驗需求設置時間間隔與總時長,并開啟培養艙,穩定溫度和 CO?濃度。
時間序列采集:啟動自動成像,軟件按設定參數定時拍攝,部分系統支持 “智能對焦”。數據存儲采用高效格式,避免壓縮導致的信息丟失。
數據分析與可視化:通過軟件生成時間 lapse 視頻,直觀展示細胞動態。進行定量分析,計算細胞遷移距離 / 速度、熒光強度變化趨勢等,結合統計學方法得出結論。